这两天,一篇名为《地狱难度的大凉山扶贫,第三阶段的任务是教吃饭》的自媒体文章突然窜入人们的视线。文章在迅速收割10万+阅读量的同时,也引发了舆论一片哗然,只因其中出现了大量臆断、编造的内容,例如说凉山农村群众用夜壶当饭盆、在床铺被子里大便等等。又例如,在全国多地广泛开展的“厕所革命”,本是一件为民利民的好事、实事,文章作者“某某青木”却用“颠覆三观”一词对此加以讥讽。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网络博主特别热衷于对凉山“贴标签”“炒负面”,就是为了博得一点话题和流量。而这一次“某某青木”之所以引发众怒,是因为他所杜撰的内容实在是太过荒唐和违背逻辑。与很多地方相比,凉山确实还是欠发达地区,在产业、交通、教育、移风易俗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经验要学。我们渴望来自外界的宝贵意见,哪怕它会尖锐,但只要足够真诚。但我们无法容忍出于猎奇的编造,更不能接受脱离事实的抹黑。
也许是流量的诱惑太大,也许是造谣的成本太低,作者把网络空间里各种以讹传讹的内容东拼西凑,就能轻松炮制出一篇“爆款”,却没有想过这些传播内容会对居住在这里和关心这里的人带来怎样的伤害。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中,各族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各地帮扶力量跨越山海,各界爱心人士关心支持,齐心协力才让大凉山发生了深刻的巨变。在这期间,动人的故事数不胜数,甚至有人把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这片土地,但他们拼出来的成绩,却一次又一次成为“某某青木”这样的网络博主进行庸俗炒作的材料。
在原文的评论区,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一些不了解情况的读者相信了这片面的说辞;在各类社交平台,我们又很欣慰地发现,还有很多人在努力讲述一个真实的凉山。凉山人到底是什么样?他们可以是保家卫国的人民子弟兵,可以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可以是唱响温暖的音乐人,当然更多的是平凡的普通人。当这些平凡的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和奔波,从田地间、讲台上、公司里、工地上回到自己的小家,打开手机上上网,享受片刻的休憩,我们期望他们能看到的,不是对自己无端的指责和诋毁,不是少数人躲在暗处对多数人进行的“网暴”,而是更多的善意、分享、交流与尊重。
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目前相关内容已经因为违规无法查看,但它造成负面影响却不会迅速消散。从原文的阐述和用词来看,这位作者似乎并未真正深入了解凉山,甚至有可能根本没来过凉山。对这样的博主,我们想真诚地说一句:想火,不寒碜,但请不要以伤害别人为代价!而对那些希望了解真实凉山面貌的人们,我们欢迎大家亲自来到这里,来看看青山绿水,听听欢声笑语,来认识这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人们,亲身感受他们所经历的奋斗历程。
记者: 阿比伊木 阿衣果实 郑崇深 陈明